《海南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解讀 二維碼
17
發表時間:2022-05-18 16:48來源:海南文明網 《海南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解讀
規范文明行為,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維護海南自由貿易港文明形象、增強海南自由貿易港意識的客觀要求。黨的十九大以來,我省深入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全省城鄉環境面貌有了明顯改善,居民文明素養有了明顯提升,但是不文明行為仍時有發生,與自由貿易港的標準要求和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差距較大。為了引導和促進文明行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2020年9月30日,海南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海南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稐l例》分為總則、文明行為規范、鼓勵與促進、實施與保障、法律責任和附則,共六章五十五條?!稐l例》的實施,必將為公民素質提升和社會文明進步、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聚焦海南特點和社會熱點,科學確定文明行為規范 一是突出海南自由貿易港文明形象。《條例》明確提出公民應當增強海南自由貿易港意識,維護海南自由貿易港文明形象,注重國際交往文明禮儀?! ?/span> 二是強調公民應當提高生態環保意識,自覺愛護生態環境。《條例》規定,公民不露天焚燒秸稈、垃圾,不違反規定燃放煙花爆竹,不向海洋、江河及其沿岸傾倒廢棄物,不踩踏珊瑚礁、紅樹林等?!?/span> 三是公民應當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在公共場所著裝整潔得體,言行舉止文明,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候公共服務、使用公共設施、參加公共活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依次排隊;在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內控制手機及其他電子設備音量等。其中,對裸曬、裸泳等不文明行為作出約束?!稐l例》禁止在我省公共海灘、公共浴場裸曬、裸泳,填補我國該領域立法的空白?! ?/span> 四是公民應當維護公共環境衛生。《條例》規定公民不隨地吐痰、吐檳榔渣汁、吐甘蔗渣、吐口香糖、便溺,不亂扔廢棄物;控制吸煙行為,不在室內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內以及學校、幼兒園、醫療衛生機構等特殊場所吸煙(含電子煙),室外公共場所設置的吸煙區不得位于行人必經的通道上;維護公共安全,不從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內向外拋灑物品等?! ?/span> 五是公民應當維護道路交通秩序與安全。《條例》明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公民應當主動為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駕駛機動車時,主動避讓執行緊急任務的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警車等應急車輛,通過斑馬線時禮讓行人;在通過沒有交通信號、交通標志、交通標線的交叉路口時,車輛減速慢行;駕駛和乘坐汽車時,不將身體任何部位和攜帶的物品伸出車窗外,不向車窗外拋灑物品;駕駛非機動車時,不以手持方式使用移動電話、不觀看視頻;駕駛和乘坐電動自行車時佩戴安全頭盔;行人應在人行道內行走,通過交叉路口或者人行橫道時不使用移動電話、不觀看視頻,不在道路上使用動力裝置驅動的平衡車、滑板車等器械等。 六是公民應當文明健康生活。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精神,同時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要求,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條例》規定,公民應當文明用餐,反對浪費,在公共場所使用公筷公勺;不食用陸生野生動物,不買賣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咳嗽、噴嚏時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時自覺佩戴口罩;低碳生活,節約水、電、氣等資源,不使用禁止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等?! ?/span> 七是公民應當維護社區文明。《條例》規定,公民應當合理使用公共區域,不占用公用設施,不占用公共綠地種植私人作物,不亂搭亂建;在室內進行裝修裝飾作業、居家娛樂、體育鍛煉等活動時,遵守作業、作息時間和環境噪聲管理有關規定;按照電動車停放、充電管理規定,不在建筑物的公共通道、樓梯間、安全出口等區域停放電動車或者為電動車充電;按照汽車停放管理規定,不將汽車停放于小區公共通道;文明飼養寵物,及時清理寵物在公共場所的排泄物;禁止攜帶寵物進入室內公共場所和人口密集區域,導盲犬除外。攜犬出戶時由成年人用束犬鏈(繩)牽領?! ?/span> 八是公民應當文明旅游。《條例》規定,公民應當尊重當地歷史文化風貌、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風景名勝等旅游資源和公共設施,愛護文物古跡;服從旅游經營者管理,遵守旅游文明行為公約。 九是公民應當文明就醫。《條例》規定,公民應當尊重醫學規律和醫務人員,遵守診療服務制度,配合開展診療活動;尊重他人隱私,保持就診距離,不影響醫務人員為他人診療;通過合法途徑處理醫療糾紛,不在醫療場所聚眾鬧事。 二、獎懲結合,加強文明行為促進與保障措施 (一)建立文明行為表彰獎勵制度。《條例》對見義勇為、無償獻血、慈善公益、緊急救助、志愿服務行為的優待和禮遇措施進行規定,對文明行為信息予以記錄,規定相關單位在招聘錄用、職位晉升、待遇激勵等應當將文明行為記錄作為重要參考。建立文明行為表彰獎勵制度,對文明行為及文明行為促進工作進行表彰、獎勵,對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單位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 ?/span> (二)實施不文明行為信用聯合懲戒制度。信用聯合懲戒是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實施信用聯合懲戒是政府治理不文明行為的有效方式?!稐l例》規定,發展改革、人民銀行等單位和部門應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系統,提高全社會文明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應當制定不文明行為信息采集和分類管理標準,并按照有關規定實施信用聯合懲戒?! ?/span>、 (三)建立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目標責任制度。《條例》強調政府有關部門在文明行為促進工作中的管理與監督責任。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目標責任制,并向社會公布??h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制定涉及社會文明的公共政策、重大改革措施以及與公民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時,應當符合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征求同級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意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文明行為促進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三、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文明行為促進工作長效機制 (一)政府主導,統籌推進。《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明行為促進工作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h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文明行為促進工作??h級以上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的規劃指導、任務協調、考核測評和督導檢查。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要求,負責本轄區文明行為促進工作?! ?/span> (二)社會協同,全民參與。文明行為促進工作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需要凝聚社會共識,調動社會力量,推動形成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的良好局面?!稐l例》規定,文明行為促進工作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應當積極參與文明行為促進工作。政務服務窗口單位、醫療機構、金融機構、公共服務企業、共享交通工具運營單位等應依法履行職責。大眾傳播媒體應當積極宣傳文明行為和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營造全社會鼓勵和促進文明行為的氛圍。同時規定,國家工作人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教育工作者、先進模范人物、社會公眾人物應當在文明行為促進工作中發揮表率作用。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文明行為促進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對發現違法的不文明行為,有權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 四、德法兼治,健全不文明行為執法保障機制 (一)教育與處罰相結合。《條例》注重教育引導,綜合考慮處罰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一是對在公共場所赤膊,在公共海灘裸曬、裸泳,在城區道路拋灑、焚燒喪葬祭奠物,占用公共區域和設施、亂搭亂建,影響他人生活、危害他人安全,不及時清理寵物在公共場所排泄物,攜帶寵物(導盲犬除外)進入室內公共場所和人口密集區域,攜犬出戶時,未由成年人用束犬鏈(繩)牽領等不文明行為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罰款。二是對插隊、搶占座位、大聲喧嘩等一些較為普遍的不文明行為責令改正,可處罰款。三是對隨地吐痰、吐檳榔渣汁、吐甘蔗渣、吐口香糖、便溺、亂扔廢棄物、在室內公共場所吸煙、在公共設施亂涂亂畫等不文明行為,責令清除或改正,并處罰款。四是對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不文明行為,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予以處罰。五是對于違反本條例規定的不文明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已經有行政處罰規定的,由有關執法機關依法處罰。多次實施不文明行為的,依法從重處罰?! ?/span> (二)文明執法與社會監督相結合。一是文明規范執法。治理不文明行為,行政執法人員首先應當文明執法,以過硬的文明素質對社會起到示范作用?!稐l例》規定,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健全文明執法行為規范,加強對執法人員的管理和培訓,提高執法人員文明執法能力和水平。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時,應當出示執法身份證件,使用規范用語,公正文明執法。相關執法部門對不文明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時,可以根據違法行為和社會服務崗位設置的實際情況,安排違法行為人參加一定時長的社會服務。違法行為人按規定完成社會服務的,可以折抵處罰。二是強化社會監督。為了解決不文明行為取證難、執法難等問題,《條例》規定,公民現場拍攝的不文明行為照片、影像資料及公共場所監控系統拍攝的不文明行為影像資料符合證據要求的,可以作為行政執法部門處罰不文明行為的證據。對拒不提供身份信息的違法行為人,行政執法人員可以通過公安機關人臉識別系統進行人臉識別,或者按規定通知公安機關進行現場查驗。對情節嚴重,拒不執行處罰決定的不文明行為,及時報送信用信息系統,向違法行為人所在單位、居住社區通報,并可以適當方式予以公開曝光。
文章分類:
文明資訊
|